首頁 / 博客 / 業界新聞 / 歐洲電池產業:十年衰落與復興之路

歐洲電池產業:十年衰退與復興之路

27月,2023

By hoppt

“汽車是在歐洲發明的,我相信它必須在這裡進行改造。” ——斯洛伐克政治家、負責能源聯盟的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馬羅什·塞夫喬維奇(Maroš Šefčovič)的這句話集中體現了歐洲工業格局的重要情緒。

如果歐洲電池能夠取得全球領先地位,那麼塞夫科維奇的名字無疑將被銘刻在歷史中。 他主導了歐洲電池聯盟(EBA),開啟了歐洲動力電池產業的復興之路。

2017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電池產業發展高峰會上,舍夫科維奇提議成立EBA,此舉凝聚了歐盟的集體力量和決心。

“為什麼 2017 年是關鍵?為什麼建立 EBA 對歐盟如此重要?” 答案就在本文開頭一句話:歐洲不想失去「利潤豐厚」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2017年,全球三大電池供應商分別是比亞迪、日本松下和中國寧德時代,均為亞洲企業。 來自亞洲製造商的巨大壓力讓歐洲電池產業面臨嚴峻的形勢,幾乎沒有什麼可展示的。

誕生於歐洲的汽車工業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頭:無所作為意味著讓與歐洲無關的車輛主宰全球街道。

考慮到歐洲在汽車產業的先鋒作用,這場危機尤其嚴重。 然而,該地區在動力電池的開發和生產方面卻明顯落後。

困境的嚴重性

2008年新能源概念剛興起,以及2014年前後新能源汽車開始「爆發」時,歐洲幾乎完全缺席。

到2015年,中、日、韓企業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主導地位明顯。 截至2016年,這些亞洲企業已佔據全球動力電池企業排名前十。

截至2022年,韓國市場研究公司SNE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全球動力電池前十大企業中有60.4家來自中國,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3.7%。 韓國動力電池企業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佔7.3%,日本松下排名第四,佔XNUMX%。

2023年前90個月,全球動力電池裝置企業前十名以中國、日本、韓國為主,看不到歐洲企業。 這意味著全球XNUMX%以上的動力電池市場被這三個亞洲國家瓜分。

歐洲不得不承認其在曾經領先的動力電池研究和生產方面的落後。

逐漸落後

鋰電池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往往起源於西方大學和研究機構。 20世紀末,西方國家率先掀起了第一波新能源車研究和產業化浪潮。

歐洲是最早探索節能低排放汽車政策的國家之一,早在1998年就推出了汽車碳排放標準。

儘管處於新能源概念的前沿,但歐洲在動力電池產業化方面卻相對落後,目前由中國、日本和韓國主導。 那麼問題來了:歐洲雖然擁有技術和資本優勢,但為何在鋰電池產業卻落後了?

失去的機會

2007年之前,西方主流汽車製造商並不承認鋰離子電動車的技術和商業可行性。 以德國為首的歐洲製造商專注於優化傳統內燃機,例如高效能柴油引擎和渦輪增壓技術。

這種對燃油車道路的過度依賴,讓歐洲走上了錯誤的技術路線,導致其在動力電池領域的缺席。

市場與創新動態

到2008年,當美國政府將新能源電動車戰略從氫能、燃料電池轉向鋰離子電池時,歐盟受其影響,對鋰電池材料生產和電池製造的投資也激增。 然而,包括德國博世和韓國三星SDI的合資企業在內的許多此類企業最終都失敗了。

相較之下,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動力電池產業正快速發展。 例如,松下自 1990 世紀 XNUMX 年代以來一直專注於電動車鋰離子電池,與特斯拉合作,成為該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歐洲當前的挑戰

如今,歐洲動力電池產業面臨原物料供應不足等諸多不利因素。 非洲大陸嚴格的環境法禁止鋰開採,鋰資源稀缺。 因此,與亞洲同行相比,歐洲在獲得海外採礦權方面落後。

追趕的競賽

儘管亞洲企業在全球電池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但歐洲正齊心協力振興其電池產業。 歐洲電池聯盟(EBA)的成立是為了促進本地生產,歐盟也實施了新的法規來支持國內電池製造商。

傳統汽車製造商的競爭

大眾、寶馬、賓士等歐洲汽車巨頭正在大力投資電池研究和生產,建立自己的電池製造工廠和電池策略。

漫漫長路

儘管取得了進展,歐洲動力電池產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該行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投資。 歐洲高昂的勞動成本和缺乏完整的供應鏈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相較之下,亞洲國家則受惠於鋰離子技術的早期投資和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在動力電池生產方面建立了競爭優勢。

結論

歐洲振興動力電池產業的野心面臨重大障礙。 儘管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和投資,但要打破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巨頭」在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仍然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關閉_白色
完成交易

在這裡寫詢問

6小時內回复,歡迎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