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博客文章 / 鋰電池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鋰電池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19十月2021

By hoppt

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 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 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領域的貢獻。

回顧1901-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1901年,Jacobs Henriks Vantov(荷蘭):“發現了化學動力學定律和溶液的滲透壓。”

1902年,赫爾曼·費舍爾(Hermann Fischer)(德國):“從事糖和嘌呤的合成工作。”

1903年,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瑞典):“提出了電離理論。”

1904年,威廉·拉姆齊爵士(英國):“發現了空氣中的惰性氣體元素,並確定了它們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馮·拜耳(德國):「有機染料和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進了有機化學和化學工業的發展」。

1906年,亨利·莫伊桑(法國):“研究並分離了氟元素,並使用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電爐。”

1907 年,Edward Buchner(德國):“從事生化研究和無細胞發酵的發現。”

1908年,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國):「元素轉化和放射化學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德國):「催化作用和化學平衡和化學反應速率基本原理的研究工作」。

1910年,奧托·瓦拉赫(德國):“脂環族化合物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促進了有機化學和化學工業的發展。”

1911年,瑪麗·居里(波蘭):“發現了鐳和釙元素,提純了鐳,並研究了這種引人注目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1912年,Victor Grignard(法國):「發明了格氏試劑」;

Paul Sabatier(法國):“發明了在細金屬粉末存在下有機化合物的氫化方法。”

1913年,Alfred Werner(瑞士):“分子中原子連接的研究,特別是在無機化學領域。”

1914年,西奧多·威廉·理查茲(美國):「準確測定大量化學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Richard Wilstedt(德國):“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別是葉綠素的研究。”

1916年沒有頒發任何獎項。

1917年沒有頒發任何獎項。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國「關於從簡單物質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沒有頒發任何獎項。

1920年,沃爾特·能斯特(德國):“熱化學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英國):“對人們了解放射性物質的化學性質以及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質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頓(英國):“利用質譜儀發現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並闡明了整數定律。”

1923年,Fritz Pregel(奧地利):“創造了有機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方法。”

1924年沒有頒發任何獎項。

1925年,理查德·阿道夫·西格蒙德(德國):“闡明了膠體溶液的非均相性質,並創建了相關的分析方法。”

1926 年,Teodor Svedberg(瑞典):「去中心化系統的研究」。

1927年,Heinrich Otto Wieland(德國):「膽汁酸及相關物質結構的研究」。

1928年,Adolf Wendaus(德國):“研究類固醇的結構及其與維生素的關係。”

1929年,Arthur Harden(英國)、Hans von Euler-Cherpin(德國):「糖發酵和發酵酶的研究」。

1930年,漢斯·費雪(德國):「研究血紅素和葉綠素的組成,特別是血紅素合成的研究」。

1931年,卡爾·博世(德國)、弗里德里希·貝爾吉斯(德國):「發明和發展高壓化學技術」。

1932年,Irving Lanmere(美國):「表面化學的研究與發現」。

1933年沒有頒發任何獎項。

1934年,哈羅德·克萊頓·尤里(Harold Clayton Yuri,美國):“發現了重氫。”

1935年,弗雷德里克·約裡奧·居里(法國)、艾琳·約裡奧·居里(法國):“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6 年,Peter Debye(荷蘭):“通過研究氣體中的偶極矩以及 X 射線和電子的衍射來了解分子結構。”

1937年,Walter Haworth(英國):《碳水化合物與維生素C的研究》;

Paul Keller(瑞士):「類胡蘿蔔素、黃素、維生素 A 和維生素 B2 的研究」。

1938年,理查德·庫恩(德國):「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國):《性激素的研究》;

Lavoslav Ruzicka(瑞士):“多亞甲基和高級萜烯的研究。”

1940年沒有頒發任何獎項。

1941年沒有頒發任何獎項。

1942年沒有頒發任何獎項。

1943 年,George Dehevesi(匈牙利):“同位素在化學過程的研究中用作示踪劑。”

1944年,奧托·哈恩(德國):“發現重核裂變。”

1945年,Alturi Ilmari Vertanen(芬蘭):“農業和營養化學的研究和發明,特別是飼料儲存方法。”

1946年,James B. Sumner(美國):「人們發現酵素可以結晶」;

約翰·霍華德·諾斯羅普(美國)、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美國):“製備了高純度酶和病毒蛋白。”

1947年,羅伯特·羅賓遜爵士(英國):“研究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植物產品,特別是生物鹼。”

1948年,Arne Tisselius(瑞典):“電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別是血清蛋白的複雜性質。”

1949年,威廉·喬克(美國):「在化學熱力學領域的貢獻,特別是超低溫下物質的研究」。

1950年,Otto Diels(西德)、Kurt Alder(西德):「發現並發展了二烯合成方法」。

1951年,埃德溫·麥克米倫(美國)、格倫·西奧多·西博格(美國):「發現了超鈾元素」。

1952年,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英國)、Richard Lawrence Millington Singer(英國):“發明了分配色譜法。”

1953年,Hermann Staudinger(西德):「高分子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

1954年,Linus Pauling(美國):“化學鍵特性的研究及其在複雜物質結構闡述中的應用。”

1955年,Vincent Divinho(美國):“對具有生化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進行研究,特別是首次合成肽類激素。”

1956年,Cyril Hinshelwood(英國)和Nikolai Semenov(蘇聯):「化學反應機制的研究」。

1957 年,Alexander R. Todd(英國):“從事核苷酸和核苷酸輔酶的研究。”

1958年,Frederick Sanger(英國):“蛋白質結構和組成的研究,特別是胰島素的研究。”

1959年,Jaroslav Herovsky(捷克):“發現並發展了極譜分析方法。”

1960年,威拉德·利比(美國):“開發了一種利用碳14同位素測年的方法,廣泛應用於考古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

1961年,Melvin Calvin(美國):「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2年,馬克斯·佩魯茨英國和約翰·肯德魯英國「關於球形蛋白質結構的研究」。

1963年,Carl Ziegler(西德)、Gurio Natta(義大利):「高分子化學和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

1964年,Dorothy Crawford Hodgkin(英國):「利用X射線技術分析一些重要生化物質的結構」。

1965 年,Robert Burns Woodward(美國):「有機合成領域的傑出成就」。

1966年,Robert Mulliken(美國):「利用分子軌道法對分子化學鍵和電子結構進行基礎研究」。

1967年,Manfred Eigen(西德)、Ronald George Rayford Norris(英國)、George Porter(英國):“利用短能量脈衝來平衡反應的攝動方法,研究高速化學反應。”

1968年,Lars Onsager(美國):“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互關係,為不可逆過程的熱力學奠定了基礎。”

1969 年,Derek Barton(英國)、Odd Hassel(挪威):“發展了構象概念及其在化學中的應用。”

1970 年,Luiz Federico Leloire(阿根廷):“發現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Gerhard Herzberg(加拿大):“研究分子的電子結構和幾何形狀,特別是自由基。”

1972年,Christian B. Anfinson(美國):「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別是其胺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構象關係的研究」;

史丹佛·摩爾(美國)、威廉·霍華德·斯坦(美國):「核糖核酸酶分子活性中心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關係的研究」。

1973 年,Ernst Otto Fischer(西德)和 Jeffrey Wilkinson(英國):“對金屬有機化合物(也稱為夾心化合物)化學性質的開創性研究。”

1974年,Paul Flory(美國):「高分子物理化學理論與實驗的基礎研究」。

1975年,John Conforth(英國):「酵素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研究」。

Vladimir Prelog(瑞士):「有機分子立體化學和反應的研究」;

1976年,William Lipscomb(美國):“硼烷結構的研究解釋了化學鍵結的問題。”

1977年,Ilya Prigogine(比利時):“對非平衡熱力學的貢獻,特別是耗散結構理論。”

1978年,Peter Mitchell(英國):“利用化學滲透的理論公式有助於理解生物能量轉移。”

1979年,Herbert Brown(美國)和Georg Wittig(西德):“分別開發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作為有機合成中的重要試劑。”

1980年,Paul Berg(美國):「核酸生物化學的研究,特別是重組DNA的研究」;

Walter Gilbert(美國)、Frederick Sanger(英國):「測定核酸中 DNA 鹼基序列的方法」。

1981年,福井健一(日本)和羅德霍夫曼(美國):“通過他們獨立發展的理論來解釋化學反應的發生。”

1982年,Aaron Kluger(英國):“開發了晶體電子顯微鏡並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核酸-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

1983年,Henry Taub(美國):「電子轉移反應機制的研究,特別是金屬配合物中的研究」。

1984年,Robert Bruce Merrifield(美國):“開發了一種固相化學合成方法。”

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Herbert Hauptman)(美國)、傑羅姆·卡爾(Jerome Carr)(美國):“在開發確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方法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

1986年,Dudley Hirschbach(美國)、李元哲(美國)、John Charles Polanyi(加拿大):「對基本化學反應動力學過程研究的貢獻」。

1987 年,Donald Kramm(美國)、Jean-Marie Lane(法國)、Charles Pedersen(美國):“開發並使用了能夠進行高度選擇性結構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1988年,John Dysenhofer(西德)、Robert Huber(西德)、Hartmut Michel(西德):「光合反應中心三維結構的測定」。

1989年,Sydney Altman(加拿大)、Thomas Cech(美國):「發現了RNA的催化特性」。

1990年,Elias James Corey(美國):“發展了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

1991 年,Richard Ernst(瑞士):“對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NMR) 光譜方法發展的貢獻。”

1992年,魯道夫·馬庫斯(美國):「對化學系統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

1993年,Kelly Mullis(美國):「發展了基於DNA的化學研究方法,並發展了聚合酶鍊式反應(PCR)」;

Michael Smith(加拿大):“開發了基於DNA的化學研究方法,並為基於寡核苷酸的定點突變的建立做出了貢獻,並對蛋白質研究的發展做出了根本性貢獻。”

1994年,喬治·安德魯·歐拉(美國):「對碳正離子化學研究的貢獻」。

1995年,Paul Crutzen(荷蘭)、Mario Molina(美國)、Frank Sherwood Rowland(美國):“大氣化學研究,特別是臭氧形成和分解的研究。”

1996 年羅伯特·科爾(美國)、哈羅德·克羅托(英國)、理查德·斯莫利(美國):“發現富勒烯。”

1997年,Paul Boyer(美國)、John Walker(英國)、Jens Christian Sko(丹麥):“闡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機制。”

1998年,Walter Cohen(美國):「創立了密度泛函理論」;

John Pope(英國):開發了量子化學的計算方法。

1999年,Yamid Ziwell(埃及):“利用飛秒光譜研究化學反應的過渡態。”

2000年,Alan Haig(美國)、McDelmead(美國)、Hideki Shirakawa(日本):「發現並開發了導電聚合物」。

2001年,William Standish Knowles(美國)與Noyori Ryoji(日本):「手性催化氫化的研究」;

Barry Sharpless(美國):「手性催化氧化研究」。

2002年,John Bennett Finn(美國)和Koichi Tanaka(日本):「開發了生物大分子的鑑定和結構分析方法,建立了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的軟解吸電離方法」;

Kurt Wittrich(瑞士):“開發了生物大分子的鑑定和結構分析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波譜分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

2003年,Peter Agre(美國):「細胞膜離子通道的研究發現了水通道」;

Roderick McKinnon(美國):“細胞膜離子通道的研究,離子通道結構和機制的研究。”

2004 年,Aaron Chehanovo(以色列)、Avram Hershko(以色列)、Owen Ross(美國):“發現了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

2005年,Yves Chauvin(法國)、Robert Grubb(美國)、Richard Schrock(美國):“開發了有機合成中的複分解方法。”

2006年,Roger Kornberg(美國):「真核生物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

2007年,Gerhard Eter(德國):「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的研究」。

2008年,下村修(日本)、馬丁·查爾菲(美國)、錢永健(美國):「發現並修飾了綠色螢光蛋白(GFP)」。

2009年,Venkatraman Ramakrishnan(英國)、Thomas Steitz(美國)、Ada Jonat(以色列):「核醣體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2010 Richard Heck(美國)、Negishi(日本)、Suzuki Akira(日本):「有機合成中鈀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

2011 年,Daniel Shechtman(以色​​列):“準晶體的發現。”

2012年,Robert Lefkowitz、Bryan Kebirka(美國):「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

2013年,Martin Capras(美國)、Michael Levitt(英國)、Yale Vachel:為複雜化學系統設計了多尺度模型。

2014年,Eric Bezig(美國)、Stefan W. Hull(德國)、William Esko Molnar(美國):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領域的成就。

2015年,Thomas Lindahl(瑞典)、Paul Modric(美國)、Aziz Sanjar(土耳其):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2016年,Jean-Pierre Sova(法國)、James Fraser Stuart(英國/美國)、Bernard Felinga(荷蘭):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

2017年,Jacques Dubochet(瑞士)、Achim Frank(德國)、Richard Henderson(英國):開發了冷凍電子顯微鏡,用於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結構測定。

2018年一半的獎項頒給了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H·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以表彰她實現了酶的定向進化; 另一半則授予美國科學家喬治·P·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科學家格雷戈里·P·溫特(Gregory P. Winter),以表彰他們實現了勝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關閉_白色
完成交易

在這裡寫詢問

6小時內回复,歡迎提問!